查看原文
其他

“政校企”多方协同模式下的大数据专业共建与实践

李文 黄丽韶 黄文 计算机教育 2019-04-26

0 引 言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升级[1-2]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3-6]。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7-9]。为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以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会议演奏了三部曲,即“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7-8]

地方高校应该如何解读新工科内涵,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如何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学科专业、破解学科壁垒、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职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至关重要。


1 新工科内涵及建设发展分析

正确解读新工科内涵,就必须解答“3W+H”,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谁参与(Who)、怎么做(How)。

1)是什么。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9-11]

新工科之“五新”,即为加快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高校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10-12]

2)为什么。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2017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 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工程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需要加快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新技术是新经济的基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互联网安全产业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均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更新改造传统工科专业。

3)谁参与。

“北京指南”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提出地方高校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因此新工科建设不仅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及高校在新工科建设模式创新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

4)怎么做。

“天大行动”提出“六问”[2,11,13,14],即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北京指南”提出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等方面的共24个选题方向,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2 协同育人多方共赢的建设思路

2.1 总体思路

以服务区域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打造专业集群等形式,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共生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全面提高高校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2.2 具体措施

(1)创新育人机制:通过建立和优化管理体系、制定和落实协同育人管理制度、创新育人机制。湖南科技学院建立了“学院管理委员会、学院管理中心、项目团队”三级管理体系,并制定了协同育人相关管理制度,让学院运行制度化、管理科学化。每年召开“政校企”人才培养联合研讨会,共同研讨大数据人才培养标准以及对大数据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订与修订工作。推行教师互通互用,学生的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双导师制,并制定校企学分互认实施方案。多方共同组建督导小组对教学工作及学院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并反馈。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项目申报及技术服务等。育人机制如图1所示。

(2)创新合作模式:在现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基础上,继续在“企业冠名大学生科创中心”“企业冠名学院共建”等方面加强合作,并积极创新多种合作模式,开展“引入式”(引入经营实体,以生产实习方式参与教育教学)、“共建式”(针对共同需求,共建实训基地)、“融入式”(引进企业人才标准,企业定制课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委托式”(将课程中实训项目委托给相关企业承担)、“互动式”(由校企双方按照各自优势,合作办专业、办班级)等形式的合作。在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制定阶段,学校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建立多元参与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合作平台开展合作育人,最终反哺合作平台。通过不断总结合作经验,加强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共同推进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育人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和监控管理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促进校企共生的生态圈健康发展。

(3)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打造三大资源平台,即教学资源平台、产学研训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应合作制度,畅通合作渠道,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开展多种类型的合作,充分发挥地方、学校、企业行业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产地共建、产教融合,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协同育人平台如图2所示。

(4)打造专业集群: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挖掘产业行业发展的政策信息,建立产业行业发展资料库。全面整合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资源,并与产业行业进行有效对比,根据对比结果,重点建设专业集群(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梳理专业集群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企业开展合作育人。

(5)重构课程体系:紧跟社会需求和专业定位,依托校企资源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将“对接行业,协同发展”这个特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专业定位动态把握。有些方向及课程可以实行校企融合计划进行双方共建,即共同完成这一方向的课程教学及实训,学生通过课程置换完成学分。

(6)培养双师团队:①实行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并举,重点引进骨干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定期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特聘教师,来校为师生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②学校将委派专职教师去企业学习、挂职锻炼常态化,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适合应用型地方高校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③实施学校、企业岗位转换,企业技术人员可到学校任教,企业可以把先进的理念、生产方式引入学校,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学校教师也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赴企业担任讲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④组建科研团队,鼓励学科及团队与企业联合组建团队,参与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或以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为导向,通过多资源合作培育重大成果。

(7)推进工程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明晰工程问题、把握工程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构建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完善的体系有利于工程人才培养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实现学科专业的新结构[15];提出专业群的概念,对接产业,面向行业产业需求、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次,继续发挥多方协同育人的优势,有效合作、创新融合,实现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

(8)广扩就业渠道:通过著名企业在行业的品牌及影响力广扩就业渠道。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多渠道、多方式加强与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对接。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实现企业“请进来”,邀请与专业实践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来校与学生进行对接(入学讲座、见习、课程设计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多方位了解企业实践情况,为就业做准备;学生在专业实习阶段,实现学生“走出去”,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当中,进一步了解企业行业规范,增强实践能力。


3 协同育人创新发展及保障对策

3.1 政策保障

2016年9月26日湘教通〔2016〕436号文件,湖南科技学院被湖南省教育厅立项为高校与市州政府或产业园区开展全面合作的校地合作试点单位,承担大数据学院主要实施建设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被立项为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因此,这些立项平台会在大数据学院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经费投入及监督管理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

3.2 组织保障

学校可以成立由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实践教学中心等主要领导和项目组骨干教师组成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以共建大数据学院作为重要抓手,全面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湖南科技学院建立“学院管理委员会、学院管理中心、项目团队”三级管理体系,成立项目工作监督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处和校外共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含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用人单位)组成,按照《湖南科技学院关于试点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日常检查和组织年度考核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协调各方面关系,化解难题,并指出工作不足,要求及时改进。

3.3 制度保障

湖南科技学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制度上保障协同育人的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并依托校企融合、校地合作资源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支持试点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大胆改革与创新。

一是制定出台《湖南科技学院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原则性意见》文件,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对于大数据学院共建专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

二是制定共建学院管理相关制度,加大共建学院在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公派出国研修等方面支持力度,赋予共建专业在统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人员配备、人才引进聘任、人才培养、教学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完善岗位设置、考核评价和兼职教师的管理。

三是出台产学研融合相关制度,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制度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企业和实务部门积极参与共建学院专业,规范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激发共建专业教师投入改革的积极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派驻企业培养人员选派办法》,在确保教学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根据专业方向教学和教师发展需要,按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当年“双师双能型”教师派驻企业培养方案要求推荐拟派驻人员。

3.4 平台保障

各类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湖南科技学院是湖南省校地合作试点单位,分别与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构筑政学研产合作的教育模式。承担大数据学院主要实施建设的二级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有1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教学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科技学院还创建了网络课程中心平台,为项目的建设实施、为课程群建设的教学和实践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依托。目前,学院国内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总数达20余家,产学合作教育人数规模稳步增加,每年超过300名学生参与产学合作教育,覆盖7个专业。

3.5 效果保障

近3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近3年共发表教改论文56篇,建设网络资源共享课程30余门,有3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逐步实现教师从“教导型”向“引导型”转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对分课堂、翻转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师资培训,企业“做中学、学中做”的CDIO教学方法已深入校内主干核心课程及方向课程的教学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级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及科技竞赛奖励20余项。2016年实习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反馈良好:湖南科技学院是全国就业工作50强高校之一,目前,与大数据联系紧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每个专业年招生量约120人,共240人左右。在每年的毕业生中,参加“3+1”“2+2”校企合作共建的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0%。且学生满意度达99%,用人单位反馈满意度达100%。


4 结 语

2018年2月,湖南科技学院的“‘政校企’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大数据学院共建与实践研究”项目入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①提出“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新理念;②创设“政—校—企”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政校企”打造“三大平台”,共建“四大功能模块”,实现“五个对接”;共定质量标准,统一人才培养规格;③创建优质育人资源“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机制,保障资源共享平台高效可持续运行。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引下,以此次项目的建设为契机,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实际条件,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教育中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资源集聚共享、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等问题,按照新工科专业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主动谋划,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纵深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政校企’多方协同模式下的大数据学院共建与实践研究”(教高厅函〔2018〕17号);教育部高教司产教合作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201601021003);校企合作共建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201701034028);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湘教通[2016]276号);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CDIO项目体系构建与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案例研究”(XJK17QGD008);湖南科技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李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32312975@qq.com。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 侯永峰, 杨秋波, 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 1-9.

[2] 张大良. 因时而动返本开新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4):4-9.

[3]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 38(2): 26-35.

[4] 林健. 新工科建设: 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3): 7-14.

[5] 陈慧, 陈敏. 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2): 19-23.

[6] 夏建国, 赵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15-19.

[7]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1-6.

[8] 陆国栋, 李拓宇.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20-26.

[9] 施晓, 秋赵燕, 李校堃. 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4): 10-15.

[10] 叶民, 钱辉. 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4): 5-9.

[11] 李华, 胡娜, 游振声. 新工科: 形态、内涵与方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4): 16-20.

[12] 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7(5): 38-41.

[13] 徐晓飞, 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7 (6): 6-10.

[14] 胡波, 冯辉, 韩伟力. 加快新工科建设, 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 复旦教育论坛, 2017, 15(2): 20-28.

[15] 周开发, 曾玉珍. 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 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


(完)


更多精彩:

主编寄语:教育类期刊的初心

教育部长:2019年要把教师从各类检查、考核、评比中解脱出来

为什么会有“数据结构”?

重磅: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出炉!

重量级荣誉!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来了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您幸福吗?

【目录】《计算机教育》2019年第1期

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公示!(多图)

大学老师: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教评分数会很难看吗?

推荐《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英文)》!!!

焦李成教授:人工智能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中美大学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比较及启示

清华计算机系:做计算机学科的国际领跑者

孙茂松教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刍议

教育部清理“唯论文”等“五唯”,包括高校研究生毕业条件等领域

【专题策划】教育信息化,标准先行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11期

新一代人工智能学科的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研究

写给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22条宝贵建议

你想知道的“新工科”重要资料,都在这里了!!!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10期

钱颖一:中国学生为何缺乏探索新知的能力?

大学生抄作业?清华这么做…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9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8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7期

张钹院士: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